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强了教学与学科专业的建设。可如何争取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博士点,真是很费周折。
申报博士点是我校广大教师的迫切愿望,虽然是学术问题,但和政府操作必须合拍,否则就会泡汤。
1995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但是哪个学科能成为博士点还要进行评定。这是竞争很激烈的工作。当时,按国家学位办通知,煤炭系统的博士点名额只有一个。
接到通知后,报名申报的学校很多。煤炭部学术委员会经过讨论,认为阜新矿业学院和山东矿业学院办学实力和水平相差不大,所以向国家学位委员会申报的学校是阜新矿业学院和山东矿业学院两所,但排名顺序是阜新矿业学院在前。上哪所高校的博士点由国家学位办来确定,而国家学位办在地矿油学科博士评审小组评审时,一方面要求学科组按条件评审,另一方面又要求考虑行政部门的推荐顺序。后面这项要求显然对山东矿业学院极为不利。
国家学位办下达给地矿油学科博士评审小组的名额有两个,石油部的一个名额没有争议;而煤炭系统的名额必须二选一,要考虑行政意见显然是阜新矿业学院。
评审专家们认真审议了相关材料,认为山东矿业学院材料也很好,单纯考虑行政意见不太公平,最后研究决定由15位专家投票评选,过2/3为有效。
地矿油博士单位评估小组认为煤炭部学术委员会推荐的两个学校水平确实相差不大,真的分不开谁强谁弱,最后研究的具体办法是:15位专家每位投赞成两票有效票,总赞成票数为30 票。投票结果为石油部属的那所高校、阜新矿业学院、山东矿业学院各10 票,3所高校得票数都超过2/3,都有效。投票结果交给国家学位办,如何处理请领导确定。国家学位办对多出来的一个名额,请示博士评定委员会领导,领导决定交由全体评定委员讨论。
这种情况是少有的。全体评定委员认为是特殊情况,由学位委员会的学位主任会议确定,主任会议确定后得知全体学位委员认可。这是国家学位史上罕见的情况。
但是,在接下来的国家学位办第一次通报的博士点名单中,却没有山东矿业学院。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个年度不能招博士。
我们当然不能放弃!紧急时刻,学校当即委托副院长李斌赴国家学位办做工作。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因为学位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们都不是一般人物,主任是分管教育的副总理,副主任有教育部、科技部部长,还有知名学者如胡绳、张光斗等人物,何时他们能聚集在一起开会?开会能否讨论我们山东矿业学院的事?
面对千难万难,副院长李斌和教务处处长姚来昌费尽了心力,做了大量工作。好不容易学位委员会主任开会通过山东矿业学院的博士点资格了,但学位办公室又不下发文件公布,这仍然等于没有通过。
大家那个急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学位主任会议的意见是通过了,学位办却为何没有下文?经过仔细了解,原来是有若干学校听说学位委员会
主任会议可以破例通过博士点,因此找学位办的人特别多,一些很有影响的人物都登门学位办,让其从中斡旋帮助破例解决。所以学位办依此对已经确认的结果没有公布。
可我们等不起,因为距离招生的时间不远了。退一步就可能前功尽弃。大家辗转联系到国务院分管协调此项工作的一位领导,决定向他反映一下情况。这样我与李斌、宋振骐、姚来昌、袁云耀驱车直奔北京向这位领导反映我们的急切心情。
这位领导把我们的意见记录到我们访问的介绍信上,表示联系有关部门沟通解决。
为这事,我还挨过国家学位办领导的一顿训,意思是我们向国务院反映学校博士点的事,是对学位办的不尊重。
从学位办挨完训回来,我们到煤炭部向张部长汇报情况,告诉部长虽然我们挨了批评,但学位办还是表示同意公布我们的博士点。张部长说:“只要给公布,受点批评没关系,要抓紧办。”
回到学校后,我们研究决定再派姚来昌到北京,到国家学位办去。我告诉他要做长期准备,拿到学位办批文再回来,否则不要回来。
姚来昌不辱使命,到京后两天就拿到了批文。
选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讲述:霍万库 整理:信永华)